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探寻快要失去的习俗:关于植树造林你知道多少?看完这篇恍然大悟

  • 长欢尽
楼主回复
  • 阅读:4633
  • 回复:0
  • 发表于:2020/4/23 11:38:2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林业平利地属秦巴山区,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清代以前,到处都是原始森林。民国以后,通过开发利用,形成民间生生相息的产业,成为平利人祖祖辈辈享之不尽的物质财富。

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珍爱生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植树造林根据《说文解字》的释意,有许许多多繁密成片的树木就叫做“森林”。按照现代专业术语划分,把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造林”两大类。古时候,平利人烟稀疏,山上山下除了河流,就是大片大片天生自然成长的树林,被学术界称为“天然林”,民间称作“原始森林”或“自生林”。

原始天然林的特征是历史年代久远、树大成林连片,品种繁杂,自生自长,自由串根繁殖。清代民国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和八九十年代期间,刀砍火耕,垦土种粮;乱砍滥伐,贩卖贩买;有的地方成片的天然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下川道及交通运输方便和人口密集之处的大树古树基本上砍伐殆尽,无一幸免。

好在是已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强令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大兴天然林保护工程,运用并开动国家机器遏制砍伐,方使更大面积原始天然林得到保护,生态环境才得以转现新机。“要致富,多栽树”。

自古到今平利人素有植树造林的传统习惯。民国时代以前,大多都在河道路边,房前屋后和祖坟墓地零星植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大力发展林特生产,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人工造林最多是用材林、经济林和道路河堤防护林及广场、村落、院内、公墓的风景园林。

经济林以桑、茶、漆树、肚倍、木瓜、杜仲、银杏、果类为主,采叶剥皮,取汁摘果,拿到市场销售,成为发家致富的经济项目。防护林和风景园林多以松、杉、柏、柳、槐、桂树为主,用来防风防洪,保护堤路,兼有绿化美化观赏价值。用材林则以红椿、梧桐和松杉树为主,长大用以制作家具,修建房屋或进人市场贸易。

原冠河乡人工营造的万亩杉林、牛王乡栽植的万亩漆林,长安乡、城关镇人工开辟的万亩茶园,西河、兴隆、大贵、三阳、老县、洛河等乡镇发展培植的成片桑园,均已形成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受到国家的赞赏和重视。

人工造林技术与季节性要求很强,主要是按计划选择品种,经过手工育苗,然后等到春天或秋天挖坑灌水保墒移栽培土,精心管理才能成活生长成林。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就是按照事先规划,以人工在荒山荒坡地边路边或房前屋后挖坑开带栽植各种树苗,然后培土浇灌剔枝管护抚育促其成林成材。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集体作业时期,政府号召公社大队把植树造林任务划分到人头,每年春秋人均在“四旁”(路、河、屋、地旁)或自留山栽树5—10棵。由于技术措施配不上套,“春栽满山,夏天一半,秋天不管,冬天不见”,成活率极低。民间植树造林传统的方法是逢春季水气上升之前从成片林中采集野生树苗,挖上一个小坑栽上封土再几绷头砸紧,既不兴施肥,也很少饱灌浇水,管理也是马而虎之,栽植由人,成活在天,以至活存甚少。民该总结说,“光栽不管,等于白板”。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植树造林列人国家律法,逐渐被社会重视,慢慢成了民间习惯。上年选种育苗,秋冬挖坑开带,春天趁墒移栽,加强培植管理。栽植用材林(如松杉等)须水平开挖带槽,深挖二尺以上,活土铺底盖面,栽后勤耕锄荒,常年精心管理。新技术带来新效益,成活率成倍增长。

近些年普遍实行退耕还林,农家老幼妇孺皆是行家里手。民谤总结得好,“光栽不管光秃秃,又栽又管绿油油”。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