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曾国藩: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时

  • 赐毒酒一杯给那贱人
楼主回复
  • 阅读:311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0/23 10:33:4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有识之士不再只学儒家,他们也学习佛家和道家的文化。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早年信奉的是孔孟之道,晚年信奉的则是老庄之道。

说到道家,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老聃著的《道德经》以及庄子和后人编著的《南华经》。

道家思想可以医治人心,因此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中年以后的曾国藩,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心里很是难受,因缘之下,就捧起了道家思想。

曾国藩从道家得道后,为人处世的态度、脾性做出了改变,助他走向人生巅峰。

   

1

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机
与父亲曾麟书比起来,年少的曾国藩的科考路,虽然有点小小的波折,但是大体上顺风顺水。做官后的曾国藩,察己修身,勤于政务,并且从不出纰漏,因此官升的很快,可谓是年少得志。但是年少时如果太顺了,也不是一个好事情。曾国藩早年在京师做官的时候,做人非常的张扬个性,爱憎分明,尤其是在说话方面经常得罪人。
因为曾国藩说话做事有棱有角,不够圆滑,所以办事处处碰壁,别人都不愿帮助他。为了围剿太平军,清廷饬令各省都举办团练。时任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所以朝廷命他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他回到家乡后,在亲戚族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湘军,但是由于他的性子不平和,遇到了地方官员和绿营军的阻挠。原因在于,他看不惯地方官员老派腐朽的作风,为了一点点的私利,他们就对曾国藩记恨于心,完全不顾步步蚕食清朝疆土的太平军队。于是,从京城来的曾国藩,尽管位高权重,可是“强龙压不住地头蛇”,长沙官场与绿营军合起伙来,包围了曾国藩的住处,吓得他急忙翻墙逃走。此事经一省巡抚骆秉章最终出面调停,才慢慢平息下来。后来,曾国藩去江西剿太平军,但他做事强硬直接的特点不改,招致忌恨他的官员的明枪暗箭。在“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军事毫无进展,银钱陷于困境”的最艰难时刻,曾国藩病了,其父亲又去世。曾国藩无奈只好回家奔丧。回到家后,皇帝革了曾国藩兵部侍郎的官职,曾国藩只好在籍守制,在家里呆了起来。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所承受的痛苦就像天上的乌云一样的厚重沉滞。首先是在事业上的痛苦,自己因出师不利,导致被皇上革职,和官员也不和睦,处处受到他们排挤。自己一心学孔孟之道,为国效忠,却落个狼狈的境地。其次是亲人不在的痛苦,自己在京城忙于工作,不能常回家多陪父母,现在父亲走了,“不顾父母之养,不孝也”。对父亲的养育之恩,是这辈子不能报的。在家中,他又从头至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是这些前史并没有让他郁结的心胸茅塞顿开,反而让他看的憋气愤怒,陷入更加孤独的痛苦之中。他想,书中的历史人物都有着辉煌显赫的成就,怎我曾国藩就是个烂尾楼。
后来,曾国藩久虑成疾,躺倒在床,由夫人周氏照顾。二弟曾国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和其他弟弟商议之后,去碧云观帮哥哥请来了丑道长。

丑道长说:“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

临走时,推荐了一本书作为药方。这个药方,正是《道德经》。

尽管曾国藩在早年学过《道德经》,但是却是学之不精,无甚精妙感受。曾国藩想既然丑道长把他作为药方,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于是他挣扎起身,在心情抑郁、愤懑的情境下,重读了《道德经》。这下他开悟了,与其说翻开的书,还不说他翻开的是老子的智慧。

他仿佛看到老子就在自己眼前,老子面庞慈祥,眼睛含笑,盘腿坐着,粗布衣袍垂下,在慢慢的给他讲“道可道”。

一本书看完,得了大道,他的病全好了,整个人变得精神焕发。他亲自登门碧云观拜访丑道长,俯身作揖,连连道谢。

人只有特定时期、然后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真正的领悟到一些哲理。

抛开这些特定情境,哪怕你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也难以身临其境,启智开慧。

曾国藩读通《道德经》,与他的惨淡经历是分不开的,遭此境遇,他就像佛家所讲,获得了“涅槃重生”,从此人生得到了质的飞跃。

2

深悟水之七善,打下深厚心性基础?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往下细分,善可以分为七种,谓之“老子七善”。

所谓“七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一“居善地”: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要谦让。

二“心善渊”:心静养,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三“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地生命,善良,与人为善。

四“言善信”:说话学道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五“正善治”:立身处世,持平正衡。

六“事善能”:担当做事,调剂融和,能干。

七“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

此七条,涵盖世间所有说话做事的大道理,我们学之终身受益。

曾国藩对这七善尤其通感,他从中悟到了很多行军打仗的道理,这为他今后推翻太平军埋下了伏笔。

老子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意思是说,一个会打仗的将帅是不逞勇武、不发脾气的,大敌临头在关键时刻还是要拿出真功夫来。

老子还讲:“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指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简单来说,如果你是领导,你要谦虚不争,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

领悟了老子的话后,,曾国藩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摈弃过去的锋芒毕露、钢铁硬汉的作风,说话做事开始绵柔、圆通起来。

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退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

意思是说,天下之大,事物之多,我们又做了多少了,空虚的麦穗总是把头高高的抬着,而饱和的麦穗总是低头不语。

不要把自己做的丁点事看的太大了,应当容忍,慢慢的等待结果,不要盲目冲动、鲁莽行事,要做个上上人就必须先有自知之明。

他还说:“知事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意思是说,知道世事的多,而知道自己能办到的很少,就不敢用功名表彰自己,应当思考举荐贤人,共同完成,不要居功自傲,孤军奋战。

自此以后,曾国藩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眼里也能容得下官场的丑陋官员,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必要时“啖之以厚利”,时间长了,这些人也拜服了。

晚年的曾国藩,思维已经触探到了圣贤的境界,他对好人有恻隐之心,对坏人也有悲悯之情,所体现出来的大情怀,这不仅是儒家,更是道家的一种至高境界。

3

反思过往,方明迂回之道、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上说:“抱其雄,守其雌;抱其阳,守其阴;抱其尊,守其卑”。

雌雄、阴阳、尊卑都是事物对立的两面,任何事物要想立起来,就必须得阴阳兼济,不可废了任何一端。

老子认为“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于是曾国藩觉得老子实在是高明,虽然写的是出世,教给人的却是如何正确地入世。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曾国藩读着很是激动,忽然一股激情按奈不住,啪的一声拍案而起,在书房地上时而疾走,时而奔跑,时而又驻足不前。

奔跑时他在大笑,驻足时他在沉思,最后他又写下当天的学习笔记“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潜心学习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学有长进,便想试试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以柔克刚”

朝廷里谁最刚强?那就是武将左宗棠。想起当初自己打败仗时,左宗棠的讥诮和詈骂,现在想起来还感觉言犹在耳。

但是现在他满不在乎这些,为了试探自己的学问功夫,他要勇敢一点。

左宗棠听说曾国藩要来拜见自己,有点“丈二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赶紧叫来下人,嘱咐他们看紧大门,时刻注视情况,不要放曾国藩进来。

左宗棠想让曾国藩吃个闭门羹,原路返回。可是曾国藩在很远的地方就下轿步行,而且脱了官袍,穿的是布衣,这给足了左宗棠面子 。

要知道当时按官职高低看,曾国藩是左宗棠的上级。左宗棠思虑半天,终于决定开门迎接。

二人好多年没见了,现在曾国藩依仗湘军统帅的身份在朝廷里正红的发紫,官职升了又升。

原本以为他一定还是那么傲慢,于是左宗棠准备小心地与他周旋,心里想着一些不好的词准备回骂他。

岂料曾国藩这回却态度极为诚恳,不但虚心请教,还掏心掏肺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左宗棠感到自己先前真是错怪了他,内心不禁有点歉意。

这时曾国藩又开始恭维左宗棠的书法,并恭敬地请左大人题字,左宗棠明知他的意思却并不拒绝,愉快地为他题写了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当左宗棠亲自将曾大人送出府门,曾国藩心里暗自得意,此行的目的圆满完成,自己对《道德经》的领悟也是学以致用。

从此以后,曾国藩处处践行《道德经》里的箴言,说话做事没有不成功的,可以说他被后人誉为“官场道德楷模”正是源自他这段时间的学习。

4

再悟庄子,一心通明?道家的第二本著作,庄子的《南华经》,曾国藩也常常拿来温习。庄子想象力丰富,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庄子的哲理故事,曾国藩有很多共鸣之处,所以很受他的喜欢。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

曾国藩读书时喜欢思考,他看书有两条是终生奉行的:一是圈画标记,二是写读书笔记。

他读《南华经》也这样,他悟出庄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互补的,相辅相成,避世是等待时机更好的出世,而且这个避世也可以是出世时的谦虚态度。

这样一想,曾国藩豁然开朗,就像千年的墓穴被打开,多年的矛盾之争,以及对儒家的死板愚笨的偏见销遁全无。

以前的曾国藩受限于儒学的尊卑礼仪,以至于像被人束缚住手脚一样,怎么能胸有格局,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呢?

而现在一切的束缚都被《南华经》给解除了。

曾国藩于是在日记里写下: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

庄子深邃的哲理犹如一颗北辰星,让迷失于浩瀚夜空中的曾国藩,找到人生方向。而且这颗星星还是被众星拱之的星辰。

找到人生方向后的曾国藩,开始了自己戎马倥偬一生,带领湘军保卫王室江山社稷,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功臣”。

5

大悟老庄,终成大器
?梁启超高度评价曾国藩,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还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可见,曾国藩的个人品德、修行是何等的高尚。

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为了让李鸿章发挥才干,向朝廷推荐了他,又愿意主动让贤,让有能力的人去做事。

对素来交恶的左宗棠,他也是从不记仇,极力向朝廷举荐左宗棠去收复新疆,并说朝中只有他一人有此能,事实证明,他得主张是对的。

太平天国政权被推翻后,朝廷坐不住了,因为曾国藩的势力很强大,所有人都听他指挥,简直就是一个“赵匡胤”再世,当时幕僚中多数人也常常私下谈论着怎么给曾国藩黄袍加身。

但是这一切都被曾国藩拒绝了,他的这个决定正是来源于老庄之学,“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他在自己功成名就,国内安定,政局不利的情况下,果断的解散了他的湘军。

但是他让学生李鸿章保留了淮军,自己则裁撤了湘军。既能保留自己和家族的平安,又能有势力在手,还不至于手里无权被人欺负。

可以说,这种柔刚的腕力正是来源于老庄之道,该放手时就放手,该不放的坚决不放。

凭借于此,曾国藩成就了一番伟业,晚年的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待遇,朝廷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他祖上三代为农,但是到了曾国藩手里,三个弟弟当了官,儿子也做了官,代代子孙都出人才。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文化的三面大旗,若能学通其中两家,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必能有特立独行之才干,此生必能有所为。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