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梦入双桥烟雨路——探寻大悟县百年古镇双桥

  • 大悟人
楼主回复
  • 阅读:4583
  • 回复:2
  • 发表于:2017/8/10 10:05:38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双桥古镇》  摄影:南山道长


仅仅是那一蓑烟雨吗?


  你老旧的木门。你飞挑的檐角。你斑驳的石壁。你古朴的气息。西边的界山青青,东边的澴水悠悠——还有,还有那风一样云一样浮在我梦里的你的暖,那雨一样雪一样的滴落我心中的你的静……这是一个春雨迷蒙的黄昏,我徜徉在双桥的青石板路上,抚摸着湿漉漉的石头墙壁,细细打量着这座距大悟县城北约七公里的百年小镇,毛毛细雨中,它更像一幅印象派的油画,厚重静谧。


  我沿着石板街自北向南缓缓而行,左右两边都是伸手可及的老房子,临街的木门有单扇门也有双扇门,但都有些幽深而昏暗,门锁锈迹斑斑,想轻叩门扉却又不忍心去惊醒门内的千年旧梦。小镇的房屋有天井式,有合院式,街道两旁多为三进式房屋,亦住亦商,临街的木橱窗陈旧乌黑,上面有淘气的小家伙用粉笔画的花、草、太阳、小鸟,给古旧的房屋平添了几许生气。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小镇的街道向河滩分别延伸出三条宅间巷道,形成“E”字形骨架,眼前的石板主街长约350米,宽约5米,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石板上留下了当年独轮车深深的辙痕,光滑清晰,曾经的繁华喧嚣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远去。犹记多年前,我跟随外公外婆住在离双桥十多里地的一个叫杨塆的小村庄,每逢双日子,外公就会挑着两筐自己种的脆生生的小黄瓜、绿莹莹的小白菜、红艳艳的辣椒、西红柿,另一只手牵着5岁的我去双桥赶集,那一天是小小的我最兴奋的日子,不仅能大饱眼福还能大饱口福,一蹦一跳地跟着外公,应接不暇地看着街道两旁的各种摊子。大家都把自家最拿手的东西摆出来了,李家大伯的簸箕、筛箩、畚箕,张家二叔的铁锄头、耙子、镰刀,刘家婆婆的手织布,还有“嗷嗷”叫着的小猪仔、小牛仔们,不过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黄亮的糖人、喷香的炸果子、热腾腾的包子,漂亮的花衣裳,巴掌大的小人书,周遭各种叫卖声飘荡在檐前屋后,透出一种尘世的温暖与恬静……最后外公总会给我买一个小糖人,一本小人书,给外婆和哥哥带几根炸果子,就算是走着回去,5岁的我也不觉得有多累,嘴里甜丝丝心里乐滋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不知不觉,我来到一幢还贴着殷红春联的房子前,大木门敞开着,一个身穿深蓝外套满头白发的婆婆正在里面打扫着着,“婆婆,你怎么还住在这里呀,不是都搬走了么?”我走进去问婆婆,“我是搬到街上和儿子一起住了,舍不得老房子,有时间就过来扫扫地打打扬尘。”婆婆一边扫地一边说。庭院,幽深的庭院。雕梁画栋,朱颜未改。房屋的外墙用青砖和石条石柱维护,内部的梁柱高大,用木板隔开。高高的马头墙和屋檐上,以前绘制的松竹梅菊等花卉和龙凤虎鹿等动物依稀可见;屋内的隔墙木板上,描画着一些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桃园结义”、“穆桂英挂帅”等,想当年婆婆家一定是一个富贵人家。墙角的土缸土罐里冒出了几棵青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雨水在那花瓣上,欲滴未滴。我轻轻移步,和婆婆道别,出得门来,春雨淅淅沥沥,染湿了亭台楼阁,远处隐约的京剧唱腔里,让思念变成一种安静又淡然的情怀,慰藉我日益苍白的内心。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百年古镇,她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可以说出动人而沉甸甸的故事吧。一路上全部是石门坎石板路,百余家老店清一色的两层楼阁,木门木窗、石柱石墩,白墙青瓦,几近几重老屋相连,高低错落,婉转的石阶,潮湿的老字号招牌,或明或暗,韵味无穷。在街西85号房前,我看到了当地老人们提到的“三门石”,一根青色润滑的大石条,长约两丈,见证着古镇昔日的繁华。旁边一栋木制房屋是曾经的酒肆,门槛中间有一个缺口,是为了旅客的独轮车能自由出入,看着它们,似乎见到在酒肆中吃饭喝酒打尖、形形色色的旅人。一丝丝雨水从老屋的缝隙间飘落,光移景转,染就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走过85号,一幢带有巴罗克风格的老基督教堂映入眼帘,两层用青石垒砌的小楼,顶部呈三个弧形,二楼临街的三扇窗户顶端也是弧形,门上还贴着一幅彩绘的十字架,教堂顶上长满了青草。我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多次听母亲说过关于老教堂的种种,大概建于清末光绪年间,镇上信教的人很多,大家都叫它“洋房子”,每到礼拜日,附近的信徒都会到教堂里聚集,唱圣经做礼拜。如今亲眼看到,想到上帝之手竟能从那么远的西方伸到这偏僻的小山镇,不禁莞尔。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看见小街似乎到了尽头,往日的石门犹在,虽然破旧却依然高大。在双桥街的两端均设有石门一座,从主街往驿道方向没有设巷道,都用片石垒砌后墙,紧密相连,主街往澴水方向有三条巷道,巷道尽头都有石门,夜间关闭,用大木杠销紧。双桥镇地处孝昌县小河镇与大悟县三里城之间,弯弯澴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而形成了集市,并有农历双日为集的习俗,双桥镇也由此慢慢形成了以商贸为主的集镇。那时,古镇盛产木材、染布、米粮,店铺林立,是一条发达的商业街,在镇上做生意的人特别多,方圆20公里的乡亲,每逢双日都会到这里来交易购物。我仿佛看见鼎盛时期的双桥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客商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这石门给了他们极大的安全感。细雨霏霏,抬头再看那暗淡的木窗、被雨水浸湿了百年的石墙和石门,无不给人以浓重的历史感,整个古镇仿佛抹上了一层青灰色的光晕,记忆中的双桥熟悉而陌生,安静的端坐在岁月深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样想着,走着,竟走出了小街,不远处有一石拱桥跨河而过,石桥古典精巧而又结实,桥下是千年不息的流水,桥上偶尔走过一脸悠闲的行人。每次我随母亲在双桥坐车(那时父亲在县城上班,母亲在距双桥十多里地外的一所小学教书),总会碰到一些刘姓熟人,有40好几的人要叫我婆婆,我都会别过脸不理,母亲说我的辈分长,不管你几岁人家都得叫你婆婆,这是一种尊重,5岁的我似懂非懂,也只是很小声的应答一下,然后便“嗤嗤”地笑开了。虽然有上10年没有回来过,但从母亲口中总能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比如某某家盖了2层楼搬离了老街,某某到城里跟子女享福去了……事实上在南北朝北周时期,大悟的双桥镇就有迁徙的居民建立村落,村落的南、北两端,在澴水之上各建了一座单孔的石桥,以方便澴水两岸的老百姓通行,故命名为双桥。在双桥南有一条小溪,叫“罗北冲”,北边的一条小溪叫“何家冲”,两条小溪蜿蜒清澈,静静环绕着小镇。南边小溪上的石拱桥,是单拱,呈新月之形,桥面比较宽阔,可以并行两辆马车。整座桥全部是用花岗岩雕凿而成,桥面与街道基本在同一高度,车马与行人通过石桥不需要上坡下坡,非常方便,不由得不赞叹古人设计之精妙。如烟时光里,唯有栏杆上雕刻的龙凤、牡丹花纹依然,桥面上的车辙印深深,桥下流水潺潺,小桥,流水,古镇,颇有江南风韵。而北边的石拱桥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拆除,改建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留下了些许遗憾,虽然还是双桥,却已然不是曾经的双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为一名双桥人,我是骄傲的,因为双桥曾在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1年,红四方面军在双桥全歼敌第34师,俘师长岳维峻以下官兵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各种炮14门,取得了著名的双桥镇大捷,为苏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军事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张记录了当年鄂豫皖红军活捉国民党师长岳维竣的巨照,记录的事件就发生在大悟县双桥镇。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双桥西边的万泉寨每到初夏的五月至入秋的九月,一种名叫金钱菊的山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流光溢彩,恍若走进了花的海洋,久而久之这儿的原名被人淡忘,都称之为花山。花山因双桥有了厚重的底蕴,双桥因花山有了鲜活的灵气。你若来双桥,不要忘了去花山,倘若你径直去了花山,那么双桥古镇定会在迷离烟雨中等你。


  站在南边的单孔石桥上,我思绪万千。曾经梦里,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暧暧墟里烟,依依远人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月桃红轻染,四月虫燕呢喃,五月栀子花开,六月粽叶飘香,七月牛郎织女,八月荷花十里……故乡的种种,在梦里,总是那样美丽地泛滥……而我终是一名寻常女子,甘愿跌入人间烟火,沉浸在故园梦里,不愿再醒。或者,请让我化身于桥下清溪里吧,若疲惫的你偶然经过,我必是你唇齿间那甘甜的一缕。我亦愿做这桥上一块无语的青石,以渺微而强韧的姿态,贴近你的温暖。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那些行走在岁月痕迹中的烟雨是怎样浸染着这古镇的容颜?还有那一抹月色呢?还有那一溪流水呢?还有那一声沧桑遥远的叹息呢?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文 / 大悟县教育局 刘 琴   

图 / 南山道长

来源/大悟美


 
  
  • 需你无言
  • 发表于:2017/8/10 17:26:26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离古镇不远。
得过且过!
  
  • 淡定人生
  • 发表于:2017/8/15 18:01:03
  • 来自:广东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双桥老街上没什么人住了,房子都成了危房了。说了好多年,说政府修到现在也没动静。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